两份报纸和一个决定:“革命圣地”延安何以被历史选中?
作者:

1935年6月12日,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过夹金山,到达四川懋功东南的达维镇,突然发现前面“有情况”:对面山坡上有部队,于是立即准备投入战斗。

 

这时,前方传来一声悠长的呼喊:“我们是红四方面军。”两方的旗帜上都是镰刀锤头——这是红四方面军前来接应中央红军的部队。三天后,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主力进驻懋功。当晚,两军举行会师联欢会,篝火映红了天空,四川民歌与兴国山歌此起彼伏。

 

两大主力红军会师,使集结在这个地区的红军实力大大增强。6月26日,中共中央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,讨论红一、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发展的战略方针问题。

 

周恩来提出,待创建的新根据地需具备三个条件:地域宽大,好机动;群众条件好;人口较多。据此,会议决定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,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。8月初,红一、红四方面军北上。

 

  

>两河口会议纪念馆里的“红军北上”雕塑。图片来源:人民网

 

9月12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部县召开扩大会议,将北上红军改称陕甘支队。17日,陕甘支队先头部队突破川甘边界腊子口,攻破长征路上的最后一道天险。第二天,中共中央率领红一、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占领甘肃哈达铺。

 

  

>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。图片来源:新华网

 

到达哈达铺后,毛泽东要求部队搜集报纸、杂志并嘱咐“越近期的越好,各种都给搞几份”。很快,部队找来了刊有“蒋令五省各部队围剿陕北共匪”“陕北军事形势转变 刘子丹徐海东有合股势”两条消息的《西京日报》与《大公报》。

 

看到消息后,毛泽东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块根据地和红军活动的情况。他高兴地说,感谢国民党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消息。我们要抗日,首先要到陕北去,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,那里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。

 

  

>当年刊登陕北红军活动消息的《大公报》和《西京日报》复印件照片。图片来源:新华社

 

部队突破敌人的渭河封锁线,到达甘肃榜罗镇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召开会议,正式决定把中央红军落脚点放在陕北。此前,刘志丹、谢子长、习仲勋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,将陕甘边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。

 

红军将陕北作为落脚点,既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选择,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选择。落脚陕北,因为陕北有一块稳固的革命根据地,有各级中共组织和苏维埃政权,有一大批领导骨干与优秀干部,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军。陕北也是对日作战的前进阵地与可靠后方,落脚于此有利于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。毛泽东后来感慨:要是没有刘志丹、谢子长和习仲勋建立的这块根据地,我们还没有地方落脚呢!

 

1935年9月,由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根据地,同当地的红二十六、红二十七军会师,合编为红十五军团,进一步壮大根据地的武装力量,为迎接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到来创造了条件。

 

  

>版画《吴起镇会师》。图片来源:新华社

 

10月19日,党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延安市吴起镇。至此,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、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安扎在陕北。从此以后,党和红军在陕北经历了13年的艰难时光,与陕北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。延安,也由此成为人们心中的革命圣地。

 

(来源:中国文明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