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物 · 信仰
百年风华-建党100周年专栏 > 信物 · 信仰
信物 · 信仰
华润铁三角

1941年,太平洋战争爆发,香港沦陷,杨廉安紧急行动,将800多位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成功转移,然后把联和行的资金装进特制的马甲穿在身上,孤身一人,一路躲避着日军前往重庆。

 

由于他没有暴露过身份,一直都是“商人”,所以中央指示他在华南以侨商“杨琳”的身份接着“经商”,继续将药品、食盐、通讯器材等物资运往延安,“杨琳”从此成为他后半生的正式名字,直到去世。

 

抗战胜利后,杨琳和原中共南方局四川省委秘书长袁超俊,于1946年奉周恩来之命回到香港,继续发展贸易。杨琳把联和行改为“联和进出口公司”(即华润公司前身),继续为解放区提供资金和物资,同时也培养贸易干部。

 

很快,内战爆发。四个月之内,黄河以南的解放区全部丢失,就连延安也沦陷。形势危急,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夺取东北,陈云派杨琳“设法打通对外贸易”。同时,中央又派来南方局财经委员会副书记钱之光。钱之光是在长征时期就负责物资筹措工作,他原计划经烟台走海路奔赴香港,因烟台沦陷受阻,不得不北上前往苏联控制下的大连,这一意外却使他找到一条打通东北和香港海上贸易路线。

 

  

>铁三角:钱之光(中)、杨琳(左)、袁超俊(右)

 

这是一条曲折的海陆联运路线,东北解放区的产品先集中于哈尔滨,用火车运到朝鲜平壤,然后用汽车、马车运到罗津港,在这里装上苏联货轮,运往香港。打出苏联国旗,船只就可以在国民党海空军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航行,而无需担心被拦截扣压。

 

东北和香港,就这样奇妙的联系了起来,东北的特产——土豆、黄豆、黄鼠狼皮、中药材……源源不断的运往香港,行销世界,换来了外汇和物资,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。其中最受欢迎是猪鬃,当时正值二战刚结束不久,被打成一片废墟的欧洲正在大规模重建,刷油漆是建房绝不可缺的工序,油漆刷子的需求剧增。在化纤没有大规模运用之前,猪鬃就是各种刷子的主原料,成了紧俏商品。

 

联和公司拥有解放区提供的充足货源,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,几乎挤爆了交易行的办公室。两艘苏联货轮阿尔丹号和波德瓦尔号穿梭往来于罗津港和香港,将解放区的农产品资源,换成军工原料和药品,再由支前群众的小轮车送上前线——淮海战役的独轮车后面,是华润的大轮船。

 

那些美国在二战中海量生产,因为过剩而囤满了无数仓库的消炎药,通过联和公司神奇的送到了解放军的医院,使伤员恢复率达到了70%,成为救治伤员的救命药品。

 

解决了物资问题,联和公司的生意捎带着还越做越大,业务越来越多,不再是几个人就能搞定的事业了。于是杨琳提出,把这家红色企业改个名,改成“华润”——“华”即中华,“润”则是来自“润之”,同时又有“中华大地,雨露滋润”之意,得到了中央的批准。

 

从这时开始,我们熟悉的“华润”出现了。

 

1948年12月18日,华润公司正式挂牌,注册资本500万港元,公开的性质是私人合伙无限公司,英文名“China Resources”。三位开创者仍然是核心——钱之光任董事长,杨琳任经理,副经理则是袁超俊。